回顾学校60年的发展历程,我校的优势之一,就是有一支热心教学与科研并卓有成就的教师队伍。正是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出了高素质的学生。本报今天刊登人文分院徐长山教授撰写的《“两个轮子”相互促进 关于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几点认识》。徐教授长年执教于教学一线,此文是他多年从事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会的结晶,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教师队伍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的精神境界。—————编 者

“两个轮子”相互促进

———关于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几点认识

期次:第355期    作者:徐长山  □人文分院   查看:320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院校的两件大事,是我们大学教师承担的两个主要任务,是需要经常思考、探索和实践的两个重要问题。我想围绕这个话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志们参考。
  一、教学与科研“两个轮子”的关系有人在讲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时,形象地比喻为“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我想这也可以用之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二者看成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轮子”。为什么要讲教学与科研相长呢?就是因为这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一方面,教学是科研的“母体”。首先,教学可以提出科研课题。比如,价值观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怎么把这个问题讲透彻,让学生信服,就需要研究。围绕这个问题,我撰写了《人的主体素质与人的价值》和《论人格的真善美》两篇论文,发表在上海《社会科学》杂志上。其次,教学可以提供科研的素材。科研是侧重理论的研究,而理论研究不能凭空产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基于实践经验的提炼,要有大量的素材做基础。老师的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不仅为我们提出研究的课题,而且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素材。比如,自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大学生的身上。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搜集这方面的素材,从而写成了《市场经济对思想观念的双重效应》,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再次,教学可以为科研开辟道路。这就是说,科研的方向、路径是由教学实践开辟出来的。比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指出了一个科研的方向,可以沿着这个路径拓展,深入地进行研究。我就曾经在这个方向,撰写并出版了《文化论》专著,并在《江汉论坛》和《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过《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和《论城市的文化品位》两篇论文。
  另一方面,科研是教学的“翅膀”。首先,科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教学,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有限的,有些可能还过时了,尤其不能把学科前沿最新的东西及时纳入进去。科研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把缺少的补上,把过时的加以纠正,把最新的东西及时纳入进来,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更新的、更准确的知识。其次,科研可以拓宽教学视野。科研由于是把教学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深入研究,无疑地会把教学的视野大大地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再次,科研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视野的拓展,无疑地会提升教学质量。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科书讲和谐与和谐社会很简单,而这个问题又是十分的重要,于是,我写了《论和谐社会的质、量、度》和《和谐与冲突的哲学辨析》两篇论文发表在《理论月刊》和《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上,并用之于教学。如果我们不进行科研,可能教学就会停留在相对死板的教科书上,无法进入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重视科研,才能给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大学教育要求教学与科研相长关于大学教育的功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在这里也谈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1、大学是“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的统一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说中小学是侧重于“学习知识”,那么大学则是“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的统一。大学当然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授业,就是传授知识,大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不能止于此。大学是文化的摇篮,文明的代表,是产生知识、思想的地方,是最具创造性活力的园地,古今中外的许多新知识,都是大学创造出来的。所以,大学还要教会学生去创造知识。创造知识,包括提出新的概念、形成新的观念、创造新的理论、孕育新的思想,为此,就要求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把握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洞察既有知识的局限性并勇于超越,有创造知识的渴望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如那些有一定创意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有一定应用价值甚至取得了知识产权的大学生革新发明,或参与到导师课题研究中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的大学生,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大学生,就是大学成功培养出的创造知识的人才。
  2、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是产生新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大学要创造知识,首先是老师要有创造知识的能力,然后才会有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的提高。老师的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创造性地开展科研活动,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称职的大学老师,不能只搞研究而不会教学,或不善于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那就会使科研与教学脱节,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科研的意义;当然也不能只搞教学而不善于研究,那就难于提升教学的水平,难于达到教学的深度,就会使教学陷于平庸和平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一定会有某种研究成果贯彻其中;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也一定会结合教学中的问题而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是产生新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回头看看过去的那些大师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既会教书,也会做学问,他们正是在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为社会创造出精神财富,并培养出大批创造性的人才。
  3、大学教育是传授知识、给予能力和带入境界三者的统一大学老师不能停留在简单地传授知识的低层次上。所谓“带入境界”,是指要使学生进入到洞察规律、掌握规律,并善于利用和驾御规律的境界,达到这样境界的学生就能够创造知识。而带入境界的条件之一,就是老师要会做学问,并且教会学生也会做学问。当然,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也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大学教育应该是传授知识、给予能力和带入境界三者的统一。
  三、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1、结合教学搞科研(1)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炼研究课题。当然,教学中的问题往往也是社会问题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如土木工程教学中的问题,许多就是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的理想、信念问题,不单是大学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很多,究竟哪些问题成为你的研究课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研究能力加以选择。
  (2)善于总结教学经验,进行理论的提升。如因材施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这样的工科院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针对大量的工科专业的学生,怎样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并善于作出理论的概括。为此,我近几年时间,着力地进行了工程辩证法的研究,并完成了一本专著《工程十论--关于工程的哲学探讨》。这就是多年来我结合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的一个成果。当然,这里边也有来自工程建设第一线的调研与思考。对此,我还专门写过一论文《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发表在《科学教育家》杂志上。
  (3)在教学与社会实践中寻找科研方向,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方向和问题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瞄准一个问题长期、深入地开掘,就成为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需要在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和确定。有了研究方向,还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毛泽东把方法比喻为过河的桥或船,有了桥和船,才能到达目标。方法是多种多样,有贯通所有学科、专业的一般方法,也有不同研究领域特殊的方法,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
  (4)科研上需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由发散型向收敛型转变;二是由照抄照搬向独立思考转变;三是由书斋型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型转变;四是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五是由单一学科的孤立研究向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撑转变;六是由多多益善向少而精转变。
  2、用科研成果促教学大学老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为教学服务,一个是为社会服务。科研如果没有这样的目的,就毫无意义。现在社会浮躁,评价和激励机制有问题,使得人们急功近利,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垃圾论文”,就没有什么价值。那些在“纯粹”的自我中生出的孤芳自赏的东西,因为远离生活,也没有多少价值。只有那些结合教学,面向社会实际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