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作舟 乘风破浪

期次:第126期    作者:赵九如   查看:70

  最近,拜读了《苦文化与当代大学生》这部著作,感触颇深。该书有别于一般的学术论著,在于她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并把理论具体化的成果。著者高晓峰是我大学时的师长,长期在高校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学生工作心得、体会和经验,可以说这部论著是一位高校学生工作的行家里手对于工作实践的深刻思考和经验总结,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探索和研究。
  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吃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饱经数千年的浸淫、淬炼,“苦”已经在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民族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业已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围绕吃苦过不过时的问题,著者系统阐述了苦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旗帜鲜明地强调,吃苦精神永不过时。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精神特质,著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如何践行和发扬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等吃苦精神。“苦与生俱来,唯有吃苦,人才能生存与发展。”把吃苦提高到“永久奋斗”的高度,升华到政治道德的水准,让读者不得不感叹,吃苦才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意,永久奋斗才是生命的底色。
  著者在书中独创性地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苦文化教育。初步探索出苦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苦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渗透以及与常规教育活动地良性互动。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文化建设,从新生入学、军训、职业生涯规划到择业、毕业,从学雷锋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到形势政策教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结构紧凑,逻辑分明,行文的细致、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构建苦文化的体验教育模式,并将之传承下去塑造成学生的行为习惯?著者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践,在归纳总结苦文化体验教育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摸索出了一条别具匠心的体验教育“苦旅”。尤为称道的是,著者有着指导学生从事建筑工人、农民、菜贩等特定职业活动的切身经历。在笔者看来,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用心良苦。
  通览全书,层次分明,观点独到,有理有据,发人深省。第一,该书内容详实,旁征博引,例证新颖,可读性强,著者在书中把实践中抽象总结出来的理论和自身亲身经历或见证的事实相互穿插,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夹叙夹议。文本切近生活,切近实际,切近群众,现实张力较强,生活气息较浓,让人如临其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二,能够把老生常谈、司空见惯的“吃苦”现象提升到人生价值和政治道德的高度。观点独到,别具一格,在重申吃苦重要性的前提下,另辟蹊径,进一步挖掘出“苦”的深层内涵和具体应用,这一点尤为可圈可点,弥足珍贵。第三,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很强,是一部久违的教育大学生“吃苦”成才的教科书、方法论。
  通读全书,能够从字里行间感触到著者对所从事工作和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与教育事业的强烈热爱和满腔热忱,对所从事工作对象——大学生既饱含深情而又语重心长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二十二万字,洋洋洒洒,像一篇“劝学文”,直抒胸臆,娓娓道来;如一首“励志诗”,酣畅淋漓,回味悠长;似一曲“青春组歌”,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苦文化与当代大学生》这部论著毫无疑问再次为同学们点明了前进征途上唯一能够致胜的武器即是不怕“吃苦”。漫漫人生路,来把苦作舟,坚定的同学更加坚定吃苦信念,动摇的同学筑牢吃苦信念,在书山学海的苦旅中,让我们以苦作舟,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为我校零九级优秀校友。先后在光明日报、西北大学、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门工作)